免费发布信息 您好,欢迎访问音乐生态网 ! 请 [登录][注册]
广告

    首页>创业>创客>引进还是原创,音乐剧制作都要摸准自己的文化脉搏

    引进还是原创,音乐剧制作都要摸准自己的文化脉搏

    资讯头条 | 乐度网 2015年9月1日
    [摘要] 近日,北京南中轴路上的全新文化地标——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了开张倒计时100天的仪式,这座被定义为“艺术+”的“智慧剧场”将全面颠覆传统剧院的经营模式,一时间引起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引进还是原创,音乐剧制作都要摸准自己的文化脉搏

     近日,北京南中轴路上的全新文化地标——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了开张倒计时100天的仪式,这座被定义为“艺术+”的“智慧剧场”将全面颠覆传统剧院的经营模式,一时间引起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其中,作为开张大戏——号称“音乐剧之王”的《剧院魅影》将于11月20日开始在该中心连续上演64场,而这部世界四大音乐剧之首的《剧院魅影》能在北京上演,引进方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田元足足等了16年。

     

    因剧场条件不合格

     

    “音乐剧之王”迟来16年

     

    《剧院魅影》自1986年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至今已经在全世界27个国家的145个城市上演了74000多场,有超过1.3亿观众观看。为了早日将这部世界经典引入北京,早在1999年,田元就已经跟《剧院魅影》的版权方真正好公司进行了相关的接触与谈判,却未能如愿。田元透露,主要是剧场承载能力不足,“当时制作团队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剧院,发现没有一家符合《剧院魅影》的基本技术条件”。

     

    “1988年,《剧院魅影》登陆百老汇时,几乎把MajesticTheatre的地下层拆了重建,花了几个月时间重新装修。”田元说,《剧院魅影》中有一个经典场景是吊灯从观众席冲向舞台,大吊灯宽3米重1吨,有48个灯泡6000颗水晶,坠落速度是2.5米每秒,“而这个装置要安装在观众席的上方,这需要极高的安全条件”。

     

    为了将这部“音乐剧之王”引进北京,2012年,四海一家与金融街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将天桥艺术中心打造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剧剧场。田元说,天桥艺术中心的主剧场不但对舞台、灯光、音响等多个方面采取独特设计,更采用了一批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不仅完全符合《剧院魅影》的技术条件,在未来也可以满足其他音乐剧的演出要求。

     

    自2008年起,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创作及运营公司开始涉足音乐剧市场,以年均超20%的增长发展,大型音乐剧演出上座率均在80%以上。这样的契机下,《剧院魅影》能否收回运营成本,实现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3大制作方式

     

    仍改不了偏门艺术的命运

     

    这几年,原创音乐剧也是市场争抢的热门货。从2014年开始,随着电影、电视剧、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与饱和度日益提高,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正在迎来发展的机遇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5年春节前的一个半月里,北京的演出市场几乎被音乐剧“全面攻陷”。

     

    这些利好虽然让中国的演出商看到了音乐剧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但并非每部引进音乐剧都能赚个盆满钵满,“本土化”也不是什么救市秘方。中国的音乐剧市场“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2008年北京共上演了《猫》、《灰姑娘》、《发胶星梦》、《阿依达》4部音乐剧,除了《猫》平均售票率达八成,另外3部都惨淡收场,以引进音乐剧为业务的合资公司东方百老汇也从此关门。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融合音乐、唱歌和舞蹈三种形式的音乐剧,逐渐成为目前西方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如今,在英国以及美国百老汇等一些地方,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不同的音乐剧,《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剧目更是成为久演不衰的世界经典剧目。

     

    “但在中国,音乐剧还是偏门的艺术。”面对眼前一派兴旺的景象,有音乐剧制作人直言不讳:“中国缺乏音乐剧传统,市场再热闹也是少数人的时尚,甚至很多人还分不清音乐剧与歌剧。”

     

    现在中国制作音乐剧主要有3种方式:引进音乐剧、将国际知名的作品用中文改编和原创音乐剧。目前,这3种方式都面临着困难:

     

    原版引进音乐剧高昂的成本导致票价居高不下,需要演出商和观众都对作品本身有着相当程度的自信和热爱。另外,因为语言障碍一边看字幕一边看演出的模式也让观众无法适应。

     

    而原创音乐剧的通病在于难以摆脱“话剧+唱”的模式,大量运用晚会音乐、电子音乐,演员顾着表演就顾不上唱。市场的迟钝和观众接受程度低,也使得多数本土音乐剧没有盈利,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对于音乐剧还是在摸索前进。

     

    “百老汇80%剧目是赔钱的,做中文版就规避了原创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认为,做经典音乐剧的中文版看似是一个很讨巧的商业模式,但是本土化的经典音乐剧在吸引更多中国观众的同时,人们对中文版音乐剧票价的心理定位也比原版引进的音乐剧低很多。此外,翻译过来的音乐剧能否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鸿沟,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摸准文化脉搏

     

    一切从本土市场出发

     

    《剧院魅影》是纽约百老汇舞台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在全球票房总收入超过56亿美元,高于历史上任何一部电影或者舞台剧。但有业界人士认为,引进音乐剧只是“帮人卖票,赚个差价”,不仅价格高昂,也难以对本土从业者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国内音乐剧不缺市场,缺乏的是正确的发展模式和专业的团队。”田元表示,作为业内规模最大、制作水平最高的企业,在制作和推广《猫》、《妈妈咪呀》等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过程中,积攒了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此次倾尽全力打造《剧院魅影》巡演,也是希望借此扩大音乐剧市场的基础,建立国内音乐剧市场的运作标准,让国内音乐剧市场打开一个新格局。

     

    “就企业而言,我们需要将音乐产业扩大化,而不是要靠一部剧目成为我们的盈利点。业务布局不仅仅是剧目内容生产,而是延伸到产业链的下游,包括专业音乐剧剧场运营和票务销售。”在田元看来,过去中国的舞台剧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经营模式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音乐剧产业能否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文化方面的对接,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都需要从本土市场的需求出发,摸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脉搏。

     

    目前,经过原创和国外版权引进等诸多尝试,中国音乐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随着公众对音乐剧接受度和鉴赏力的提高,音乐剧的受众逐渐成熟,对音乐剧的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期待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原创音乐剧。

     

    “中国音乐剧不应该走百老汇的老路,而应借音乐剧语言找到属于中国的、独特的故事讲述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百老汇制作人兰德尔·艾伦·布克认为,没有文化个性的音乐剧,即使投入数千万美元也很难吸引观众。

     

    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眼下比专业剧场更缺乏的是音乐剧人才和能够撑得起剧场的优秀作品。

     

    相比其他艺术表现方式,音乐剧对演员的要求近乎苛刻。纵观国外,音乐剧演员接受着最为严格的训练和学习,歌、舞、演无所不能,但具有出演音乐剧所需的音乐风格和综合技能的中国演员太少了。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演出场次达到上千场、观众人数超过数十万人次的剧目非常少,大多数原创剧目由于种种原因甚至难以维持剧目的常态演出。“剧目多精品少”的发展瓶颈,使得中国原创音乐剧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还很遥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音乐与乐器产业第一手资讯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点击右侧蓝字快速关注乐度公众号:Musicdu乐度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
    Musicdu乐度公众号:musicdu_com
    想要体验免费发新闻,请加静静的微信
    来源:摘自工人日报 发布人:啸月

    相关阅读

    • 101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点赞
    • 33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高兴
    • 17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拍手
    • 100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加油
    • 76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惊讶
    • 73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路过
    • 86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难过
    • 4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叹气
    • 81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无聊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电子乐器商标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