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您好,欢迎访问音乐生态网 ! 请 [登录][注册]
广告

    首页>学琴>知识>杨燕迪:《马太受难曲》让我们反思什么?

    杨燕迪:《马太受难曲》让我们反思什么?

    资讯头条 | 乐度网 2016年3月10日
    [摘要] 2016年3月7日,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团与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施瓦泽指挥的《马太福音受难曲》在上海大剧院献演。这部巴赫写于约300年前的巨作终于来到中国首演。

    弦乐

    2016年3月7日,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团与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施瓦泽指挥的《马太福音受难曲》在上海大剧院献演。这部巴赫写于约300年前的巨作终于来到中国首演。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看来,其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过一场单纯的音乐会:

    ——“核心价值”的建构以如此高妙的艺术来完成,这其间有很多东西值得让今天的国人沉下心来反思。

    ——真正的艺术,跨越宗教,也跨越时间,更超越国界,因为艺术最终的指向是人。

    弦乐

    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巴赫用当时所有的声乐、器乐手段来强化“受难曲”所要表达的宗教意蕴,在全面性、深刻性和艺术性上均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巴赫通过丰富、丰满的音乐笔触来挖掘、开掘耶稣受难过程的深刻意涵与意味。这原本是宗教故事,但却直指人心世理;它原为教仪布道,最终却超越宗教,成为具有普遍效应的人性理想的投射与颂扬。


    在这部令人生畏的《马太福音受难曲》中,四个彼此关联而又相互支持的音乐-戏剧层面平行展开,形成复杂而多维的叙事-动作-内省-祈祷的互动,又以三个支柱性的大型合唱段为《马太受难曲》的建筑打下牢固地基,并将所有元素稳妥地纳入一个巨大的框型架构之中:开端的合唱《来吧,女儿们,帮我一起哀悼》,被公正地视为巴赫最宏阔、最具史诗感的里程碑式笔触,两个合唱队和两组乐队在呼应对答中交错进行,描画基督耶稣背负十字架的悲怆和众人略带惊恐的悲叹,而一支天籁般的男童齐唱则飘逸其上(众赞歌《啊,神的圣洁羔羊被宰杀于十字架》)——整首分曲的复合结构和表达的复杂心绪其壮丽、恢弘和气势远远超越了笔墨所能形容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一流乐队,本真演奏清晰准确

    02.jpg

    上半场,全部由男童和少男组合的合唱团保持了巴赫所在年代的原真状态(巴赫指挥过的合唱团全部由男童组成)。这是最原汁原味的呈现(尽管这样一来,和我们现在听惯的现代合唱团相比,声音的层次、强度和持续力都显得偏弱)。


    个别独唱演员的声音质量和稳定性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毕竟巴赫的声乐部分写得非常难,如同器乐一样,和声内涵极其丰富,极其复杂,充满曲折性……或许,作品换到一个再小一些的场地空间里演出更为合适,遥想巴赫当时在圣托马斯教堂里——在极为受限的资源里创作——空间的限制更能彰显作品的恢弘。

    上海大剧院

    好在,乐队的表现非常优秀,极其出色!


    正如我所预期,乐队完全采取本真演奏——使用的都是现代乐器,但是风格上极其克制,清晰,准确,不追求戏剧性和强烈的冲击。这也得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乐坛古乐风格演奏运动兴起。强调以当时(作品所在年代)演奏方法、演奏风格来演奏当时的音乐,渐渐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主流乐团包括一些世界级指挥大家。


    面对这样一部相对室内性而层次极其丰富的作品,完全迥异于19世纪以后的音乐。热爱瓦格纳、施特劳斯的乐迷,恐怕要调整一下耳朵期待才能听进去吧?


    它的美,在于它的沉思性。温柔的,悲悯的——作品的悲剧性并没有着力渲染,它的恢弘和伟大恰恰来自于它的克制与沉静。

    上海大剧院

    精彩绝伦的咏叹调,悲欣交集


    音乐会后半场质量更好,迎来了整部戏剧的高潮——上十字架、受难等段落都极为出彩,那几个咏叹调更是精彩绝伦。合唱部分是那么节制、简单、朴素(相比《圣约翰受难曲》合唱部分就较为铺张),悲剧性提升到了悲悯的高度。尤其基督受难部分——痛苦的层面被抑制,表现出一种悲欣交集的感觉,在这个范畴的把握上没有人能超过巴赫——一个悲的作品,却饱含了欣喜!多么令人感动!


    说到底,这是一部宗教作品,对普通观众而言并不熟悉(开场前很多人都是抱着‘朝圣’的心态来的),但是它的艺术质量那么高,在某种意义上已是音乐史上的巅峰。巴赫写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东西,这么宏大却又这么朴素。

    上海大剧院

    全曲最后的“摇篮曲”《我们坐下为你哭泣》(第68分曲)以真挚温暖的旋律和单纯朴素的织体为特色,既是对耶稣的深情告别,也为整个作品(礼拜仪式)画上圆满句号——这出具有悲悯感和沉思性格的宗教史诗剧就此徐徐降下帷幕。


    整整三个小时,上海的乐迷、上海的观众的表现也十分优秀。剧场内的气氛完全沉浸在音乐中,自始至终,全场保持着集中、安静的气氛。

    这部巨作的中国首演,其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过一场单纯的音乐会,而成为一个有正面意义的文化事件,表现了我们的开放,包容。它也说明,真正的艺术跨越宗教,也跨越时间,更超越国界,因为艺术最终的指向是人——个别的人,普遍的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音乐与乐器产业第一手资讯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点击右侧蓝字快速关注乐度公众号:Musicdu乐度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
    Musicdu乐度公众号:musicdu_com
    想要体验免费发新闻,请加静静的微信
    来源:转载 发布人:咖啡屋

    相关阅读

    • 70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点赞
    • 103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高兴
    • 87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拍手
    • 25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加油
    • 109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惊讶
    • 64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路过
    • 11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难过
    • 4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叹气
    • 53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无聊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电子乐器商标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