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您好,欢迎访问音乐生态网 ! 请 [登录][注册]
广告

    首页>>资讯>纪录片|2016年吉他时代制琴小艺术节

    纪录片|2016年吉他时代制琴小艺术节

    资讯头条 | 乐度网 2016年5月29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被普遍的认同,各种形式的器乐比赛、艺术节、大师班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可和参与。音乐人才纷纷走出国门,国外大师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国传道受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被普遍的认同,各种形式的器乐比赛、艺术节、大师班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可和参与。音乐人才纷纷走出国门,国外大师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国传道受业。音乐教育的发展,随之也带动了乐器产业的蓬勃。原来只有德国和美国的乐展备受人们关注,到如今上海乐展也跻身为世界最重要的乐展之一了。艺术,停留的不仅仅是在音乐家演奏的瞬间,工匠精神也将另一种艺术和气质凝聚在了乐手们的乐器中。

     

    手工吉他的制作可以说是音乐艺术和工匠艺术的综合体现。此次吉他时代组织的吉他制作艺术节,应该算是全国公开性质的第一次制琴方面的艺术节。艺术节为期四天,三天制作课程,期间还安排了音乐会,最后一天是讲座交流活动。


    由于邀请来的泰乐三世大师来自德国,我很荣幸地接受吉他时代的邀请,担当此次大师制作课程的翻译。很庆幸我可以全程参与这次高质量的艺术节。本人作为一名吉他教师和演奏者,器乐的演奏和音乐的表达,是无止境的个人追求;而对乐器的职业需求,本就使得自己对于吉他的构造及制作有一些了解和兴趣。这次的经历,更是使自己对乐器和演奏教学上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纪录片|2016年吉他时代制琴小艺术节

    艺术节的准备工作

     

    3月22日吉他时代的徐总安排我与泰乐先生同班飞机抵达广州。在此之前我与泰乐先生未曾谋面。由于等待广州航班的外国人不多,而且我见过泰乐先生的照片,于是很容易地将他辨认出来:白头发长胡子,有着德国人的高大威猛,还有巴伐利亚州男人的大肚子,很典型的南德老人形象。有人形容他的长相好似圣诞老人,也有人说他很像达芬奇。


    在登机前我向他做了自我介绍,当他知道我可以全程做德语翻译以后很高兴。尽管他已经做了英文的资料翻译和准备,但对他而言母语授课毕竟更加得心应手。我俩的飞机座位不在一起,飞行过程中没有深入的交流。


    这几日广州的天气一直下雨,飞机比较颠簸。到达广州以后,徐总携其夫人一同来接,一行人先去了吉他时代所在地。尽管泰乐先生漫长的航程及周转将近24个小时,却未要求立刻休息,而是希望看一下授课场地和器材,以及他提前为这次制作课寄过来的材料。由于时间关系,大家决定先去晚餐。


    晚餐被徐总安排在了吉他时代艺术展厅所在园区的一家很古朴的私房菜馆里。菜馆里保存了许多中国传统的门廊,都是有上百年的历史,完全手工雕琢,冥冥中也契合了此次艺术节的意义,木料与手工,传统和传承……用餐过程中使得彼此更加熟悉,特别是从来没用过筷子的泰乐,在经过讲解过后,竟然能够非常流畅的使用筷子就餐,大家都赞叹泰乐先生不愧为大师,一双手的灵巧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不经意的体现。用餐过后,一行人回到吉他时代,参观了展厅和作坊。泰乐先生则对授课时用的投影设备进行了调试,依次检查了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对作坊的工具也进行了简单的检索和熟悉。


    此次中国之行,泰乐先生还随身带来了一部他花了一年时间试制的新型号吉他“Exclusive”,在泰乐结束了准备工作以后,我也试了试这部琴。新做的琴很有张力,声音的质感和手感都很好,加之吉他时代演奏厅本来的混响效果,使得这部琴格外的入耳。


    也许是德国人对工作严谨的态度,又也许是吉他时代周到的招待,使得泰乐先生在晚间的交流中并没有表现出长途旅行的疲惫。他自己在被问到是否需要休息,累不累的时候,连连表示没关系,而且有些兴奋。当最后确定好活动及时间安排之后,泰乐先生才回到酒店休息。

    吉他制作大师课程

    吉他制作大师课程

     

    制作课程的第一讲是泰乐先生准备的制作讲座,尽管是用德语讲解,但他也制作了图片投影配以英文介绍,便于大家理解。讲座的内容从吉他制作的演变,德国本土吉他制作的发展,以及泰乐家族制琴的传统逐一进行介绍。


    泰乐家族制琴6代相传,开始是制作提琴和琴码,后来分化出其他乐器。吉他制作从他祖父开始至今也已经有3代了,所以他也被称为泰乐三世。他的家族经历过从小作坊到工厂式生产,最后到他这一代又回到独立作坊。


    目前泰乐先生自己制作,每年能够制作数十部琴,算得上是产量颇高的制作家。在讲座结束以后,大师用一些时间悉心解答了学员的一些问题。当然大家此时的心情都是想尽快进入作坊,实际动手去做。


    泰乐先生在欧洲的制作课程是人手一套材料,每个人都可以携带自己的工具来制作属于自己的吉他。这次在吉他时代的制作课上,由于资源有限,8位学员只有一套材料,只能够做一部琴。为了在3天之内能基本完成,泰乐先生提前寄过来的材料就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套半成品的材料,可以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吉他制作从打磨到合桶的大部分关键步骤。我们能够看到这套材料中有画好轮廓的面板和背板,面板已经挖好音孔镶好饰圈,侧板已经做出形状并基本黏贴好。音梁已经裁好相应的尺寸,琴颈和琴头已经黏贴好并开好弦槽,琴踵也已经和琴颈结合好,其他的部件如品丝和包边都已经备好,只待最后黏贴和打磨。


    为了保证进度,泰乐先生会在每个步骤进行讲解和示范,之后都会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员。这次参与制作课程的学员,不乏有一些已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制琴师如黄国盼,杨胜,许峻源等,所以有的时候几个部位的处理会同步进行。


    在制作课程一开始,泰乐先生教学员们制作了面板和背板的模具,模具在制琴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一件成熟的模具不但可以制作出的需要的弧度、尺寸,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制作的难度。一个优秀的制琴师,不但要会自己制作模具,还要能够根据需要调整。有的时候为了方便操作,某些工具也需要自己设计制作。


    泰乐先生总是带着一个工具袋,平铺开来,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工具,从工具的使用痕迹来看,有些应该跟随他很久很久了。模具做好以后,进行了音梁与面板和背侧板的黏贴,音梁的功用不同,自然摆放位置,修整方法都有门道,在这里学员学到了许多从前所不知的内容。泰乐先生的合桶方法与其他学员所认知的有许多不同,这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学员按照自己的习惯将某些音梁做短了,大师发现以后只能令其重做。


    泰乐先生当然也解释了他的做法,就是完全的根据需求制作,方便调整,而且他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合桶之前面板的一根横梁黏贴出现了偏差,这也是由于学员没有仔细检查造成的,但是泰乐先生认为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而且修正的余地也不是很大,就算是留有一些遗憾吧。当然这一过程中学员一定也会认识到,在制作过程中的任何小偏差可能造成最终结果的变化,所以制作乐器应该格外专注,要力求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


    制作课程中的细节历历在目,我却无法一一用文字表述。


    制琴的全过程中,只有大师始终在工作室里没有离开过,始终关注着学员的每一个步骤,讲解每一个操作中的细节,在一些困难的步骤上还要亲自示范。这几天的制作课,基本上每天9:30准时开始,除去中午的工作餐时间和短暂的休息外,一直都会工作到下午18点左右,强度是非常大的。动手的过程是令人兴奋的,而时间也在这样的专注过程中飞逝。


    不少学员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真传”,也希望掌握一些“秘密”,但在泰乐大师实际的讲述中,有的只是常规和经验,许多东西还需要通过学员自己的领悟和不断尝试取得。直到最后一天课程结束,未上漆的琴才黏合完毕。徐总为了大家在离开之前能够听到大家共同制作的吉他的声音,课程结束当晚的音乐会之后,还在工作室里做最后的修缮,上弦和调整。 

    音乐会、交流、讲座

    音乐会、交流、讲座


    这次艺术节专门邀请了香港的吉他演奏家周启良先生和演奏嘉宾陆哲奇先生。两位演奏家有着不同的演奏风格,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音乐会。特别是周老师最后还用了泰乐大师随身带来的新型号“Exclusive”吉他进行返场。他的演奏沉稳,感情真挚,实属难得。在隔日的讲座中,周老师讲述了他对于吉他的理解以及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吉他的经历。


    由于此次主要是制琴艺术节,自然在这最后一天,大家关注最多的还是这几天完成的未上漆的琴。很多人包括周老师在内都是第一次弹奏未上漆的半成品琴,尽管这种状态的琴还体现不出最终的样子,但基本已经可以窥见端倪。周老师用这部琴演奏了一首曲目,并且给出了比较好的评价。


    我认识的大师

     

    我同大多数人一样,与泰乐先生相识始于这场艺术节。作为翻译,我与大师接触的机会自然比别人要更多一些。大师对工作的严谨,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从他对每个细节的把握可以直接感受到。尽管是古典吉他的制作大师,他本人却不会演奏吉他,——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不懂音乐。


    泰乐先生在德国除了制琴,还在当地乐团担任中提琴手,并且是两个男声合唱团的指挥,由此可以想象其音乐修养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尽管是制琴大师,但对于学员所提的每一个问题和要求(有许多是重复性的),都一一悉心解答,并没有传统匠人的某种狭隘。不仅如此,他还保有着德国人尊重音乐和演奏家的传统。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许在场的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音乐会之前泰乐先生特别要求回到酒店去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因为他觉得这样才能够进入音乐厅,与演奏家接触,做精神的交流。

    纪录片|2016年吉他时代制琴小艺术节

    在整个来华的行程中,他并没有安排更多的时间,满满的四天工作,然后便飞回德国。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在中国多留些时日,顺便走一走玩一玩?他回答说这次来只是为了工作,而且他的夫人并未跟他一起,他不好远行。此行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长途之旅,前两次是去的日本,也都是为了工作。

    纪录片|2016年吉他时代制琴小艺术节

    当问及在制琴上的理念时,大师表示他是传统工艺的忠实拥趸者。大师在他的信仰上极为笃定,在传统不断受到挑战的当下,这也是非常难得的。泰乐先生说过一句话很到位:从前的制作家并不笨,有许多经验和传下来的做法不需要去质疑。


    一部优质的琴,在他看来除了工艺水准外,另外还要考虑材料本身的优劣和分量的恰当。一部分量恰当的乐器(面板、音梁等的厚度、尺寸),有着后发制人的潜力。即使刚刚制作出来可能不会有惊人的成绩,但随着使用,其状态是在不断提升而且没有上限的;相反某些工艺和材料的吉他尽管新琴制成后听觉效果很好,但发展的潜力并不大,随着使用还会有所衰减。


    泰乐先生在制作中尽量不会将他个人的东西带入,而是尽量依照演奏者的需求去完成作品,在制作时被要求的任何尺寸,甚至一些声音要求他都尽可能地帮助演奏者去实现。


    当我问及他继承人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的家族到他这一代目前还没出现下面的人来继承,他的儿子和女儿都选择了其他的职业,至于孙子孙女,目前尚且年幼。我想大师在这时可能也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期望和无奈。工艺的传承,理念的发扬,有的时候只能随缘。


    吉他时代

     

    不得不说的是吉他时代。跟徐总很早就认识,但是吉他时代却是第一次登门拜访。展厅和演奏厅的布置非常有文化的味道,不张扬却显高雅。这样的场地非常适合举办小型的吉他沙龙,优质的声场效果让人有不断演奏的欲望。在二楼的制琴工作室里,陈列着制琴的工具,储存着制琴的木料。徐总自己做的吉他我也上手弹过,个人认为琴很有潜力,如果能够在制作上潜心发展,假以时日必定能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非常感谢吉他时代带来的这次艺术节活动,工作虽然劳累,但非常愉快,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越来越多,也希望吉他时代能够给中国的吉他带来更多美好的发展。


    作者:王可

    来源:吉他时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音乐与乐器产业第一手资讯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点击右侧蓝字快速关注乐度公众号:Musicdu乐度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
    Musicdu乐度公众号:musicdu_com
    想要体验免费发新闻,请加静静的微信
    来源: 发布人:啸月

    相关阅读

    • 5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点赞
    • 11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高兴
    • 61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拍手
    • 104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加油
    • 56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惊讶
    • 26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路过
    • 98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难过
    • 21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叹气
    • 79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无聊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电子乐器商标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