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巴达契夫斯卡《少女的祈祷》
如果公推世界上哪首钢琴作品最有人气,妇孺皆知?答案并不是贝多芬或莫扎特的作品,而是这首《少女的祈祷》。正如作品的名称那样,它是名副其实的少女所创作。作者巴达捷夫斯卡是一位波兰少女,在十八岁的花样年华里谱写了《少女的祈祷》,二十四岁便离开人世。她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留下的这首钢琴作品,却是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这首作品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
本曲的主题源自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部,据说李斯特听完原作有大为震惊,决心在钢琴上也要模仿出小提琴那鬼使神功的技巧(这个家伙真是变态!)。旋律虽然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钢琴技巧。在这里,他把轻盈活泼的小提琴主题移植到钢琴上,以各种不同的织体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音区作了形形色色的变奏,我们可以从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断奏、跳弓,十分新颖地在钢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像同音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左手远距离的八度大跳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骇世惊俗的,超乎一般钢琴家的能力极限,即使在今天也听众叹为观止。
要想认识浪漫主义的音乐的独特韵致,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笔下,钢琴以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和冥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与叹息,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本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它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在你面前我就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这首《梦幻曲》。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够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人们对那四个小节旋律既熟悉又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梦幻主题是永恒的,也是不朽的,细腻的音乐表情,丰富的和声语言,引人入胜的表现力,使这首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百听不厌。
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参观“万国博览会”,这里一些东方国家展览厅里都放送东方音乐,德彪西新奇地发现,这些东方国家音乐的曲调、和声、调式……等等,都和他从学院里学到的东西截然不同,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对东方音乐作了些研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德彪西确立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印象派风格,在德彪西之前,音乐虽然也和各种流派,但他们都是以旋律为中心,旋律在乐曲中占主导地位;而印象派则更注意的是音乐色彩变化以及它们反映在人们脑子里的印象。其它一切如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都是创造色彩的手段。钢琴曲《月光》就具有以上这些特色,这支曲子,作曲家在当初并不是作为一首钢琴小品写成的。它原来是《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作曲家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