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n SobastianBach 1685-1750年)。巴赫生活在政治分裂、经济凋敝、文化衰落的德国。宗教对巴赫的创作起到很大的影响,他虽然周旋于贵族宫廷和教堂之间,但不屑于谱写模仿意大利或法国风尚的时髦音乐,即便是用宗教音乐体裁写成的作品,也是着重表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平民思想和情绪。其创作包涵对艰难凌辱的克服,隐含对暴政不义的抗议,还有谐趣欢乐的主题和对幸福理想的希望。

巴赫使宗教的形式和世俗的内容达成了矛盾的统一,他的作品成为反映当时德国现实的一幅忠实的画卷,他是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几个世纪以来最后的一位杰出教会音乐家。他是按自己的方式去反映德国平民的“理想和计划”,在德国民族处在灾难和分裂的状态中奠立了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石,开创了德国古典音乐的纪元。
巴赫的创作包罗万象,涉及除歌剧外的一切音乐体裁,他的特点是将复调织体与丰富的和声织体紧密结合起来,这体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由复调音乐过渡到主调音乐的特点。
巴赫的作品中声乐占有很火比例,但他更是一位出色的器乐作曲家。在巴赫的器乐创作中,管风琴、钢琴组曲、前奏曲与赋格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和古组曲、大提琴独奏组曲、小提琴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和乐队组曲,在他的器乐创作中都各有其重要地位。巴赫虽然没有创造新的曲体,但是他把当时还不完备和没有定型的一些曲体,如托卡塔、赋格曲、圣咏与幻想曲、圣咏与前奏曲、古典组曲、大协奏曲、序曲、幻想曲等,加以改造使之臻于完美,从而形成了结构壮丽的形式,为近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后人往往把巴赫看做音乐的创始者,有人甚至称他为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协奏曲创作,是同他在室内乐创作的探索并取得成果紧相联系的。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乐队的规模都很小,只有小提琴、中提琴和羽管键琴等几样乐器,类似器乐重奏。这是因为当时的协奏曲还没有摆脱一般室内乐演奏的“室内”气氛,还因为当时宫廷音乐演奏的条件有限,再则还有复调风格发展的一般传统问题。他的创作在保持和利用有限工具的情况下,巧妙地给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以许多新的东西,这首先是他的协奏曲音乐所具备的戏剧性内容,在这一点上,巴赫超出于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之上。
巴赫为了形象地体现作品的内容,他完全依据独奏乐器同协奏(不是伴奏)乐队之间进行“竞奏”的原则,在主题的发展中,他精心采用含有深意的对比和挖掘主题动机的全部可能性等手法,大胆地扩大了室内乐体裁的界限。巴赫作品的占老形式蕴藏着表现纯朴而深刻的生活内容,这是他的协奏曲创作至今还保有其艺术价值的原因所在。